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重視細節的和信醫院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疼痛控制計劃

疼痛是疾病常見的現象,尤其是癌症。疼痛控制團隊成立於KF-SYSCC創院時,並由麻醉科醫師領導。疼痛諮詢從本院第一位住院病人開始做起。 KF-SYSCC是台灣第一家實施「自控式病人止痛」(PCA)的醫療院所,而且,在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的協助下,也是第一家實施新版癌症病人麻醉藥品使用管理條例的醫院。KF-SYSCC也將長效型嗎啡,如,MS-Contin(又稱MST),引進台灣。
KF-SYSCC遵從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步驟式原則,並且已經逐漸獲得醫師與護理人員的接受,把更新的疼痛評分表加入對病人的例行評估中。

多科際整合團隊

多科際整合團隊是由本院一位資深腫瘤學家,於1970年代任職於杜克大學癌症中心時開始推行。多年的經驗證明這個觀念對於讓癌症治療有更好的效率與療效非常有用。1990年當KF-SYSCC於暫時院址開始營運時引進了同樣的觀念。由於初期醫護人員的數量少,多科際整合管理的進展緩慢,首先成功建立的兩個團隊是乳癌以及頭頸癌症團隊。1997年搬到永久院址後醫護人員的招募劇增,多科際整合團隊的數目也增加到目前的17個(詳細內容請參閱醫院概況)。論質計酬(PFP)計畫是多科際整合團隊觀念的自然發展結果,因為它使用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式,帶來更有效率及成效的治療。

醫學物理科的成立

醫學物理科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責任範圍遍及全院。此部門為1990年創院初期組織結構中的一部分,十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放射診斷科、核子醫學科及放射腫瘤科皆受益於此部門之協助。隨著放射腫瘤學在技術上的進展,由二度空間發展到三度空間,從大量使用保護性的鉛具到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及2007年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醫學物理科所提供的協助是無法衡量的。
隨著IMRT與IGRT的問世,需要放射線的部位劑量得以增加,應該保護的部位劑量得以減輕。醫學物理部是促進放射治療與影像診斷品質的媒介。

成效促進與罹病率暨死亡率會議

KF-SYSCC於1997年7月1日加入馬里蘭醫院協會品質指標計畫(MHA-QIP)。後來,我們將本院的品質監控計畫擴展至MHA-QIP之外並納入癌症特定指標。從KF-SYSCC創院起,制定品質促進計畫做為確保照護品質的根本,被視為一個重要目標。由執行長領導的品質促進會議隨即成立,每週開一次會。
第一個與照護品質相關的委員會–感染管制–隨著醫院的開始運作而成立,在KF-SYSCC的早期,該委員會每兩週或每月開一次會,然後,在搬到永久院址後,開會頻率改為每季,或在需要時更頻繁。品質促進會議同時檢討品質促進上缺失與成功之處,於1998年成為全院性的委員會,目前每兩週開一次會並要求全院醫師出席。罹病率暨死亡率會議每週開一次會,由內科與外科輪流,在這些會議中,由資深醫師針對其參與照護中產生併發症或突然去世的病人,提出報告與檢討。

品質監控之預期性資料庫

1995年,創院五年後,KF-SYSCC組織了一個預期性資料庫系統,將相關的病人檔案與臨床發現、檢驗數據、病理資料、治療細節以及存活率資料,做預期性的收集。此一資料庫有助於治療品質決定性的評估,也是持續改進本癌症中心所不可或缺。它讓本院得以設立由Walter Shewhardy於1930年代、以及Edward Deming於1950年代提出的機能性的PDCA品質促進作業模組。預期性資料庫是KF-SYSCC的基礎,乳癌、頭頸部癌症、肝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以及最近完成的肺癌,是系統內最完整的資料庫。
此資料庫目前稱為癌症資訊服務(CIS),並且與醫院資訊細服務(HIS)連結,對各個多科際整合團隊所進行的研究有無限的價值。

全台灣MRSA感染比例最低(27%)的醫療院所

洗手已知可以降低院內感染。對於降低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機率更是必要,這類感染在台灣主要的醫療院所發生率在70%以上。1997年8月2日,KF-SYSCC搬入永久院址,每隔兩間病房就於走廊設有洗手檯。有如此方便的設備,護理人員與醫師在探視病人前後洗手,成為可加強的動作。門診區的每一間檢查室也都有洗手設備。自從台灣爆發SARS疫情後,護理站的走廊及電梯前,都裝有酒精皂盒。今年我們對護理人員與醫師做洗手測試,並發給標籤讓他們佩帶在身上,提醒他們探視病人時洗手的重要性。KF-SYSCC是全台灣MRSA感染比例最低(27%)的醫療院所。

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監測計畫與負壓隔離

如前述,台灣MRSA感染率通常偏高,透過經常洗手來預防是改善的首要步驟。一旦在KF-SYSCC偵測到MRSA,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都予以加強:病人被安置在隔離接觸的單人病房,有特定的準備室來穿戴隔壁袍、手套等。對於透過空氣傳播的感染性疾病,例如台灣較少見的公衛問題肺結核,有配備雙層HEPA空氣過濾網的負壓隔離病房。

藥物治療監控

在KF-SYSCC,藥物治療監控(TDM)一向被視為是良好的病人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最初的七年間,醫院鄰近的一家檢驗室提供本院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茶鹼(theophylline)、毛地黃(digitalis)、雙苯內醯脲(phenytoin)等藥物血中濃度立即的檢測服務。1997年KF-SYSCC搬到永久院址後,TDM納入為KF-SYSCC院內臨床檢驗室提供的例行服務。這類快速的服務非常重要,因為,例如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所帶來的耳毒性與腎毒性,如果能夠在投藥72小時內監控藥物在血中的最高/最低濃度,大多數的病例都可以加以預防。針對aminoglycosides,除非病人的血液學不穩定,本院也建議使用每日單次劑量的給藥方式,做為更進一步的防範。
本院於1998年建立PDCA(計畫、執行、檢測、行動)作業,來加強對每一位投與aminoglycoside的病人做血中濃度的監控。實施此一作業的結果,將2002年至2003年所發生藥物相關的氮血症發生率降低至0.87% (即1,715位使用aminoglycoside的病人中只有15位病人有血中肌氨酸干升高)。2003開始 這個比例一直在1%上下。

品質促進及論質計酬(PFP)創舉

品質的促進一直是KF-SYSCC的重點。創院以來,資料都加以收集來評估照護品質、服務品質以及病人的醫療費用。乳癌是第一個將資料收集做完整詳細分析的疾病。除了存活率分析,KF-SYSCC採用歐洲外科腫瘤學會所建議的乳癌品質指標,對治療的整體品質做評估,因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線產生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年度費,用都加以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癌症期別的增加,存活率與費用呈比例的分別降低與升高。第四期及復發性乳癌的費用較第一期多6.5倍。對治療品質越細心的監控有助於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1990年至2005年間,針對品質維護與存活率比較的資料,成為日後發表文獻的原稿。

急性冠心症及其他病人的移轉

KF-SYSCC,如同其他醫院一樣,有可能會有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院內專科醫師無法處理的急性疾病。當這些情形發生時,需要能夠有效率的轉院到距離最近的適當醫院。本院負責診斷的心臟科醫師已經與台北地區數家醫院形成轉介聯絡網,並且制定標準操作準則,能夠有效率的在15至30分鐘內,將有緊急情況的病人經由救護車轉送到鄰近的醫院。

放棄急救

1990年KF-SYSCC引進「放棄急救(DNR)」聲明,供有此意願之癌末病人及/或其近親使用。無意義的插管以及其他不當的生命輔助措施,也隨著此一聲明的引進而降到最低。過去這十七年來,為了不熟悉此一聲明的新進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著想,有必要經常地去再定義「放棄急救DNR」的真正意義。政府也把結合新政策的修正案,立為現行法律。KF-SYSCC保證其病人於進入癌症末期時,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病床與生命末期輔助性的照護。對於居住在大台北區、車程可及的病人,我們也提供居家護理。

安寧療護計畫

在杜克大學接受兩年訓練返台後,本院一位主治醫師受到啟發,決心致力於癌末安寧療護。在他以主治醫師身份的支持下,安寧療護團隊於1997年成立以增進癌末病人照護的品質。這個團隊與疼痛控制小組及身心支持小組合作密切。這個計畫已經擴充並加入多位腫瘤內科醫師及一位腫瘤外科醫師。團隊每週開會一次,討論包括真相告知及支持病人家屬渡過其父母、配偶或子女臨終與過世等更廣泛的議題。


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本院於1997年開始引進手術前後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的概念。採用這個概念的病例其成本明顯降低,不過要接受此一概念仍然需要時間。目前,在感染科與腫瘤外科成員的協助下,KF-SYSCC所有的外科醫師對於乾淨與乾淨-污染的病例,都短期的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病人跌倒與褥瘡的預防

KF-SYSCC開院以來,就實施預防病人跌落與褥瘡的方法。每增加一床就同時需要更加注意這些問題。護理人員持續對遵守嚴格的病人安全照護規定保持警惕,並對相關資料做成記錄,於部內做自我監測與品質管理的檢討。

發疱性化學治療引起之皮膚潰瘍

在KF-SYSCC 靜脈投與化學治療藥品一直是護理人員之職責,需要密集的訓練,而護理部也把此一職責視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加強「預防遠重於事件發生後之治療」此一觀念的計畫,已經把化學治療藥物引起之皮膚潰瘍降到最低,發生的記錄由護理部存檔。

周邊植入中央靜脈導管

在KF-SYSCC,「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經取代靜脈化學治療時的皮下造口。1998年,當PICC被證明可以降低發炎機率並且病人接受度升高後,本院開始實施一個計畫,讓全院熟悉「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取代造口的好處。從2005年至今,本院已經置入530組導管,發炎率為0.73/1000(植入導管的總日數為64,773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